当前位置:句子库好词好句内容页

诗三首教案2000字

2023-05-04 09:46:06好词好句访问手机版

诗三首教案2000字

1、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桃花/潭水∥深千/尺,

3、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4、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5、师生合作读。(理解大意)

6、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7、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8、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9、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10、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11、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12、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13、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

14、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15、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16、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17、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19、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20、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的。

21、学生自读。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2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3、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的意思。

24、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5、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26、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标记下来)

27、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8、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9、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30、关于“银钲”“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31、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32、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33、“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4、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5、预设1:查字典,你很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 预设2:你能联系上下文。

36、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37、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38、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9、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0、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41、总结:你们看,边画边说:绿原配上白川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谁能把美读出来? 你还想到了那些画面?

42、明确:“银钲”指穿了丝线的冰块,“玉磬”指玉磬形状的冰块,表现出冰块的色泽、透明、易碎的特点。

43、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4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搜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

45、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46、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稚子弄冰》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47、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指导“昼”书写。 2.正确、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积累。 3.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

48、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9、指导诵读,带着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小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劳作的感情。

50、古人云:画是无形的诗,诗是有形的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古诗词三首,重点学习其中的两首富有画面感的诗。板书课题。 板书:古诗词三首

51、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52、“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53、解诗题:乡村四月 师:这里的四月是指农历四月,正值初夏时节。师:诗是一种阐述人物心灵的文字体裁,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54、我们对勤劳忙碌的人们心生敬佩,就感受到了——(女生) 让我们再次带着陶醉之情、敬佩之情齐读这首诗。(全班)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全白 背)

55、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土,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56、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孩子们的一场嬉戏,诗句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大家课后还可以读一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进一步感受少年儿童的快乐和生活的纯真、烂漫。

57、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58、下面我们来看看“昼”字,它在古代字形是这样的,大家看,这是甲骨文的“昼”字。经过演变,变成了现在这个字形。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有渊源的,有背景的,请同学们观察, 单独写“尺”“旦”和整体写“昼”有什么区别:扁

59、师:什么是绿的?满山遍野全是绿的,有一个字准确表达出来了,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与它是异曲同工的,出图,你们看,这个时节人们已经在水田之中灌满水,已经准备要插秧了,稻田景色映着天空景色白花花的,这就叫做白满川。

60、学习时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情景,在头脑中或在纸上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别好友后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三首教案2000字(2)

1、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2、忽闻/岸上∥踏歌/声。

3、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4、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5、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6、旦 最后一笔稳稳拖住整个字

7、人物:吹笛的牧童晚间乡村图

8、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9、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

12、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5、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1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18、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9、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0、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21、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2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23、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2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25、“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26、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7、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8、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9、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0、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31、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32、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3、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34、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35、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36、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37、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38、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39、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男女女。

40、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41、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耕织:耕田织布。

42、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练习写这个字,(音乐起),写完的学生自己读读两首诗。

43、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44、通过诵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课件、写字纸 教学过程

45、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46、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47、生生合作,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不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

48、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49、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的一个方法,同桌相互说说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说。 生说第一句:

50、“昼”指白天,“夜”指晚上(插秧、收割、种豆、犁地、施肥……)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51、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2、“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53、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呢?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山衔着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4、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55、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56、明确:写小孩子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清脆、嘹亮。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57、师:还想象到哪些画面?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后两句没有正面说忙,是委婉表达,在忙碌中人们气定神闲,井然有序。 生读后两句。板书:勤 引读整体。

58、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解决疑问的办法有哪些?(指名说,比如,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等。)

59、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0、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一个是池塘,一个是池岸)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图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这句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显得生机勃勃。

诗三首教案2000字(3)

1、你的词语积累太丰富了。

2、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3、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5、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6、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7、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8、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9、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11、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2、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3、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给大家。

14、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15、请2-3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推荐古诗。

16、师:你能领悟到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17、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18、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19、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0、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2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2、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3、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4、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25、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2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7、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8、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9、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诵,另一组听,然后进行交换。

30、读准字音,指名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31、“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2、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33、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

34、教师出示教学软件或课文插图,学生看图练说,可以发挥想象。)

35、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36、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就看到了——(男生) 女生再读

37、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水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38、宽 怎么才能写扁写宽呢?师范写:“尺”撇,(先竖随即左拐出撇出尖)?

39、师过渡: 诗词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它的韵律和节奏中,更美在它所描述的意境中

40、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41、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4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

43、评价:你关注了字的构造,理解了字义,这个方法也很好。 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成语

44、诗句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靠近桑树荫学着种瓜。

45、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46、诗句的意思:白天外出耕田,夜晚把麻搓成线,农家男男女女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47、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自由读、指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48、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49、出示与古诗配套的音乐光盘或配乐录音让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深情厚谊。)

50、师:绿原 白川 子规 烟雨,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红色字此时板书)烟雨朦胧的乡村画卷!指名读前两句。

51、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52、明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53、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4、小朋友,看一看这块钟表,你有什么感受呢?(秒针转一圈)感觉到时间怎么样了?今天我们就在快乐读书屋中学习三首以珍惜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古诗。

55、⑤用多媒体软件或投影显示画面: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56、课件出示冰的图片)同学们,请用“冰像”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指名说)你们知道冰在古人眼里像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从《稚子弄冰》这首诗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

57、重点抓“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58、“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59、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60、师:诗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它是可以吟诵的,甚至是可以传唱的,因此诗词往往是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的。(老师吟诵或视屏播放)。师读一首,第二首学生跟着老师读。 学生自己练习读出节奏感,每首叫两个人读。

诗三首教案2000字(4)

1、不及/汪伦∥送我/情。

2、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4、李白/乘舟∥将欲/行,

5、男女齐隐去一些字全白。

6、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7、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8、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

9、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0、课件出示田字格)兄独异佳

11、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12、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分小组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15、通过自由读。(有感情自由读)

16、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17、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8、师:读了这首诗,同学们有疑问吗?

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2、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3、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24、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2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6、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27、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8、“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29、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0、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朗读诗句。

31、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3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33、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34、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35、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36、这句话又是从哪个角度来描绘四月的乡村的呢?生答:听

37、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38、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39、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40、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41、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忽然听到了如玉石落在地上碎裂的声音。

42、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3、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44、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4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46、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要求:读得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47、找一找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摘抄下来,并坳手制定一个小计划。

48、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9、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的乡村傍晚的景色。

50、补充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51、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52、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53、同学们,你们相互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或读了三首古诗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54、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55、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56、明确: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57、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58、音乐起,发书写纸,可以默写可以工整地抄写两首选一首。 师:像这样描绘自然风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流派——田园诗。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首诗是田园诗?今后我们还会学到。老师给你们提供两首。

59、重点解释“西辞”。可结合地图,让学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扬州,看两个地方所处的位置,也可画出长江流向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60、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诗三首教案2000字(5)

1、教师引读:草满池塘……

2、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3、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5、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6、拓展延伸(可任选一项完成)

7、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8、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贴出题目)

9、结合注释,学生自主逐句翻译诗句。

10、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11、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爱劳动)

1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3、②配乐朗读(伴以悠扬的笛声或萧声。)

14、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15、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16、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18、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19、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2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2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23、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24、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5、齐读。(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26、本诗中用了两个“满”字,请问有什么表达效果?

27、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28、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29、学生阐述自己的疑问,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笔记。)

30、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3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32、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33、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34、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35、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36、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初步感知田园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37、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38、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39、早晨小孩子从金属盒里把冰取出来,用丝线穿着当作钲来打击。

40、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41、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

42、预设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 预设4:昼:旦当早晨讲

43、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4、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读给对方听,有错误改正再读。同桌合作翻译诗句,全班汇报交流。

4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46、本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晚间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7、④教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8、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49、指名读诗,(第一首?第二首呢?)师评价是否正确(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准确) 2.出现的生字变颜色

5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学生入情入境地齐读,在朗读中自然成颂。

51、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5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53、导语:同学们,看屏幕,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 这是一首诗,亦是一幅画; 这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看图猜诗:课件《望洞庭》

54、师:这是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桑和蚕指的是具体的事物,耘和绩书下有注释,昼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评价:

55、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想象第二首诗?同样是描写四月乡村景象,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小组讨论。(见学生时说都通过了景表达作者感情。)再问不同点(优美朴素)

56、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57、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8、理解“寒漪”。(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5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60、“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用得好,表现出牧童怎样的性格特点?找一找本诗中还有没有能表现牧童性格特点的好字?(“横”字用得好。从“横”字可以看出牧童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信口”这个词用得好,可从这个词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