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诗三首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2、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5、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6、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7、背诵《墨梅》和《竹石》。
8、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9、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小扣——重敲相宜——不适同——异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2、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14、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15、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16、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17、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18、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9、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20、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21、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23、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24、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25、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26、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2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29、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0、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31、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句子库 hTtpS://WWw.juZIku.NeT>
32、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33、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34、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5、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6、“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37、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38、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39、“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40、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4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42、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3、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44、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教案诗三首(2)
1、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2、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3、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4、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5、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6、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8、课件出示田字格)兄独异佳
9、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10、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1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1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7、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18、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19、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2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2、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3、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4、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25、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26、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27、“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28、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29、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30、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31、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32、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33、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34、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3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36、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37、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38、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39、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40、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41、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4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43、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44、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教案诗三首(3)
1、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2、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3、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5、怜——惜宜——适穷——尽
6、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7、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8、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9、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10、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11、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13、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15、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1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17、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18、“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19、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20、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21、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2、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3、“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24、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5、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26、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27、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28、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9、“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1、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2、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33、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34、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35、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36、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37、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38、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9、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40、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41、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42、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43、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44、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诗三首(4)
1、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2、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3、学习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4、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5、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6、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7、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8、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9、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0、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11、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12、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13、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14、柴扉——柴门毕竟——到底相宜——适宜
15、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1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17、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8、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19、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0、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1、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22、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23、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24、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5、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26、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27、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28、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29、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31、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32、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33、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34、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35、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36、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37、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38、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39、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0、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4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4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43、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4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案诗三首(5)
1、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2、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3、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4、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5、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6、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7、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8、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9、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10、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11、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12、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13、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1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16、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17、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18、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19、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20、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2、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23、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4、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25、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6、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27、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2.默写《竹石》、《石灰吟》。
28、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29、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30、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3、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34、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35、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36、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3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38、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3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40、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4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42、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4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44、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