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教学设计模板语文
1、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2、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3、――唐·李颀《古从军行》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
5、师示范读,你听懂了什么?
6、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7、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8、――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9、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10、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11、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12、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如:
13、全班齐读,背出的同学站起来背。
14、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15、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16、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7、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8、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9、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20、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1、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2、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23、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24、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25、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26、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7、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8、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29、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30、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3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3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3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3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5、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36、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7、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38、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39、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0、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41、师介绍:这是一首咏物诗,抒写了对菊花傲霜斗雪的勇气的赞赏。
42、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43、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44、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45、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46、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陈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47、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48、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49、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50、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1、▲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2、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53、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4、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55、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6、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57、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58、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59、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60、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61、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62、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63、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64、“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65、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66、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并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
67、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68、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69、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70、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关于古诗教学设计模板语文(2)
1、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2、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4、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5、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6、野旷天低树,__清月近人。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9、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10、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11、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2、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13、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1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5、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1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7、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8、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19、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20、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2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2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24、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25、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6、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27、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9、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30、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3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32、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3、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4、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35、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36、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37、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8、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39、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4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1、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4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3、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44、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45、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46、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47、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48、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49、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50、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5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5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53、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54、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55、“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56、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57、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58、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59、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60、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61、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62、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63、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64、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5、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66、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67、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68、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69、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70、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来,请你猜一猜。(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你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关于古诗教学设计模板语文(3)
1、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2、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3、板书:对(出示课件24)
4、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5、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6、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7、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8、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9、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10、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1、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1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13、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14、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15、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16、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17、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18、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19、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0、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21、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22、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23、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24、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25、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6、络脑:罩在马首上的笼头。这里指鞍具。
27、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28、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29、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30、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31、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32、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33、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4、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3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36、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37、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38、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9、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40、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41、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42、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43、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4、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45、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46、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47、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48、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9、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0、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51、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52、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53、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54、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55、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56、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57、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8、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59、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60、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1、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6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63、▲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64、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65、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66、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67、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68、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69、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70、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关于古诗教学设计模板语文(4)
1、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2、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3、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4、●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5、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7、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8、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9、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10、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1、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12、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13、――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4、篱:用竹子或数枝等编成的围墙。
15、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16、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18、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9、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0、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21、这首诗有两个子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2、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23、马》简介作者:李贺----字长吉,河南人。
24、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25、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6、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27、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8、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2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30、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31、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32、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33、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34、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5、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6、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37、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8、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39、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40、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4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42、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43、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44、▲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5、▲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6、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47、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48、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49、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50、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51、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52、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53、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__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54、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55、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56、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57、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58、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59、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60、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61、“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62、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63、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从体裁上来说,这三首诗都是五言古诗,因而其节奏的划分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怎样的节拍呢?
64、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65、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66、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6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68、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七、小结全诗。
69、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70、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关于古诗教学设计模板语文(5)
1、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5、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6、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7、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11、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1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13、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14、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1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16、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7、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18、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19、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20、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21、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22、菊花》这首诗是唐朝元稹写的,他是河南人。
23、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24、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25、▲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6、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27、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8、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29、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0、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1、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3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33、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34、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35、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6、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7、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8、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39、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40、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41、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42、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4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44、总结: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马的赞叹,表现了壮士的昂扬斗志和豪放气概。
45、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46、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7、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48、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9、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0、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51、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52、设问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53、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54、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55、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56、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57、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58、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59、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60、师:懂得了划分节奏和顿挫,还要读准语气。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学们说说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6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6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63、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64、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65、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66、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也有描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67、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68、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9、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70、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