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3、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4、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7、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8、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9、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10、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11、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12、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13、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指名读诗句,纠正字音,强调旗的字形.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8、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9、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20、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21、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22、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23、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4、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5、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2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7、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8、——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29、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30、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32、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33、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34、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5、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36、复习:还记得一年级时学的那首叫《江南》的古诗吗引导背诵:
37、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38、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40、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4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42、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43、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44、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45、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46、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47、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8、千里莺啼绿映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49、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50、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51、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52、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雄伟壮观的亭台楼阁都被笼罩在迷迷蒙蒙的轻烟细雨之中了.来自句子库 WWW.JUzIKU.net
53、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5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5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56、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57、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58、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59、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0、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61、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6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63、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64、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6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6、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67、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68、——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69、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70、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二)
1、——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4、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5、读懂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7、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8、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9、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10、——“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11、——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12、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1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4、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15、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6、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1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18、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19、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20、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1、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22、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23、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24、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25、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6、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27、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28、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29、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30、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31、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32、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33、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34、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5、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36、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37、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8、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9、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40、“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1、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4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43、想象诗句描写的江南春天的景色,用你具体生动的语言说一说诗的意思.
44、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45、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6、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47、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48、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49、“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0、老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51、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5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53、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4、江南的春天给杜牧留下了哪些难以磨灭的印象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最著名的诗《江南春》.
55、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56、诗句抓住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有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句话将景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形象生动吗
57、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8、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9、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60、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61、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62、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63、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64、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65、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66、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67、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68、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69、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70、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三)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6、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7、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8、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9、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0、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2、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13、重点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的意思.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15、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16、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17、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18、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19、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0、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2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2、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3、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2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5、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26、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7、体会情感:你感受到杜牧在写这首诗时时什么样的感情
28、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29、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30、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31、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3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3、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3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35、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36、理解诗人怎样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美景,抒发感情的.
37、——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38、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39、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40、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41、交流认识:江南是哪个地方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2、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43、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44、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45、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46、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47、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48、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9、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0、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5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52、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53、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54、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55、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56、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57、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58、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9、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60、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61、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62、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6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64、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65、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66、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67、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68、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69、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7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四)
1、走:跑。 急走:快跑。
2、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4、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5、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6、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7、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8、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9、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0、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2、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13、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14、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15、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6、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17、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以来建造了许多寺院,
18、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19、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0、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1、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2、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3、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24、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25、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6、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27、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28、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9、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30、“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31、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32、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33、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4、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35、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36、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7、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8、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9、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40、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41、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2、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3、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京城建康(南京)最多.
44、根据每个词语的意思,想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45、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46、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4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8、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9、简介诗人:还记得三年级时学的《山行》这首诗吗引导背诵.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人
50、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51、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52、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53、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54、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55、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56、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57、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58、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9、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60、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6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62、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63、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4、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65、“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66、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67、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68、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69、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70、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五)
1、指导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2、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3、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7、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8、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9、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0、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1、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1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13、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14、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5、学会生字'旗,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17、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18、“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9、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20、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1、这首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
22、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23、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4、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25、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26、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27、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8、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9、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0、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31、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2、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33、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34、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35、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36、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37、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38、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9、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40、水村山郭酒旗风.村庄傍着水,城郭考着山,一面面酒旗正迎风招展.
4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2、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43、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44、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45、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46、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47、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48、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49、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50、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51、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52、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3、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5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55、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56、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57、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8、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59、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60、交流: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你是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看到了那时候江南的春天你对杜牧所描写的江南的春天有哪些感受
61、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2、找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句子读一读,想象:晴天的江南是什么样的雨天的江南又是什么样的概括,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点
6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64、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65、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66、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67、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68、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69、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70、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